- 石墨烯柔性傳感器實現(xiàn)單分子級生物檢測,醫(yī)療診斷迎來革命性突破
- 來源:賽斯維傳感器網(wǎng) 發(fā)表于 2025/8/7
美國斯坦福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系團隊在《自然・納米技術》2025 年 6 月刊發(fā)表的最新研究,揭示了一款基于單層石墨烯的柔性生物傳感器的突破性進展 —— 其首次實現(xiàn)對單個蛋白質分子的實時動態(tài)檢測,靈敏度較傳統(tǒng) ELISA 檢測設備提升 1000 倍,為疾病早期診斷領域帶來顛覆性變革。
這款傳感器的核心突破在于量子隧穿效應的精準調控。研究團隊通過化學氣相沉積技術制備出 1.2 納米厚的石墨烯薄膜,在其表面修飾特異性抗體分子后,當目標蛋白質(如腫瘤標志物)與之結合時,會引發(fā)石墨烯電子輸運特性的量子級擾動。這種擾動通過自主研發(fā)的低溫共燒陶瓷(LTCC)封裝電路,可被轉化為可測量的電信號,響應時間僅 0.1 毫秒。
“傳統(tǒng)檢測方法需要百萬級分子濃度才能產生可識別信號,而我們的傳感器能捕捉單個分子的結合事件。” 研究負責人艾米麗・陳教授在實驗室演示中介紹,“在對 120 例胰腺癌疑似患者的盲測中,該傳感器對 CA19-9 標志物的檢測準確率達 98.7%,假陰性率僅 0.3%,且整個檢測過程無需離心、顯色等預處理步驟,5 分鐘內即可完成!
研發(fā)過程中,團隊攻克了三大技術難關:一是通過邊緣功能化處理解決石墨烯在水溶液中的穩(wěn)定性問題,使其在 pH 值 3-10 的環(huán)境中可穩(wěn)定工作 6 個月以上;二是開發(fā)出納米級抗體固定技術,將分子結合效率從傳統(tǒng)方法的 65% 提升至 92%;三是設計低噪聲信號放大電路,將背景干擾壓制在 0.01 納安以下。
該技術的應用場景正快速拓展。除腫瘤診斷外,研究團隊已成功將其用于新冠病毒抗原、寨卡病毒等病原體的快速檢測,靈敏度達到 RT-PCR 水平的 1/10,但檢測時間縮短至 3 分鐘。美國國立衛(wèi)生研究院已投入 2300 萬美元支持其臨床轉化,預計 2027 年將完成 FDA 三期臨床試驗,商業(yè)化后有望將癌癥早期檢出率從目前的 45% 提升至 85% 以上,年減少醫(yī)療支出超 200 億美元。
- 如果本文收錄的圖片文字侵犯了您的權益,請及時與我們聯(lián)系,我們將在24內核實刪除,謝謝!